发布时间:2023-05-12 阅读了:2237 作者:HGFI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来源:HGFI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绿色金融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转型金融又成为新焦点,蓝色金融默默来袭。当五花八门的金融概念不断推陈出新,传统金融工具是否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这些新冠名的金融工具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本篇文章将通过解析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和蓝色金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读者更清晰的理解这些金融概念。
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蓝色金融是政策型金融不同的分类方式
绿色金融是伴随着绿色产业的概念应运而生的新名词。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绿色金融定义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而我国的绿色金融执行标准是以发改委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为依据,进行判断的。属于《目录》范围内的产业属于绿色产业,可以获得银行绿色金融的信贷或者发行绿色债券。随着技术和意识形态的进步,绿色产业本身的界定范围也在不断的延伸和改变,目前发改委发布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23年版)》的征求意见稿,里面对绿色产业的分类和定义都有明显的调整和补充,从原来六大类改为七大类。因而,就目前的趋势看,绿色金融的支持范围将会继续跟着《目录》的更新而保持动态调整。从全球来看,绿色产业目录的标准还没有实现国际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分类目录,因而存在地区间的差异。
转型金融的概念由可持续金融演化而来,后者最早由欧盟在2016年提出。2019年3月,经合组织OECD正式提出转型金融的概念。2020年3月,欧盟进一步将可持续金融中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概念进行区分,其中,转型金融定义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运用多样化金融工具对特别是传统碳密集型的经济活动或市场主体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的金融支持”。在我国,转型金融有着更广泛的需求。目前央行正在组织制定钢铁、煤电、建筑建材以及农业四大领域的转型金融标准。由此可见,转型金融是在绿色金融无法满足“两高”产业的低碳发展而出现的新名词。转型金融不仅仅关注“两高”企业的自身的低碳发展,在国际实践中也会关注转型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失业问题等,可以说转型金融的政策导向更为明显,更具有兼顾社会、环境的公平发展的公益性质。同时,转型金融的提出可以杜绝为了发展绿色经济而存在的“一刀切”现象。为了支持这类非绿企业积极的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谋求新出路,从2022年开始,由中国和美国共同主持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起草了《G20转型金融框架》。尽管国际上对于转型金融的定义尚未统一,但“转型金融”的概念已初步形成共识。随着各国对转型金融的实践经验的增多,相信转型金融的内涵也将更加清晰,其支持的范围也会随着相关目录的制定而更加规范。
蓝色金融瞄准的是可持续的海洋经济。“蓝色”顾名思义来自海洋,“蓝色金融”暂时没有统一定义,但在不同的定义中彰显出了相似的内核,即为可持续的蓝色经济服务的金融。世界银行把“蓝色经济”定义为“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生计、就业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各经济部门在健康海洋中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我国的青岛银行与IFC共同制定全球首个蓝色资产分类标准,在2023年3月,青岛银行与IFC共同开展蓝色金融项目,推进全球首个“蓝色金融”试点,顺利实现与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DEG)及法国开发署经合投资公司(Proparco)合作的1.5亿美元3年期蓝色银团贷款提款,该笔资金将专门用于服务海洋友好项目和重要的清洁水资源保护项目,支持蓝色金融发展。2023年3月,邮储银行签署了联合国《可持续蓝色经济金融倡议》(以下简称《倡议》),成为中国首家签署《倡议》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从以上的概念中不难发现,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蓝色金融都是在特定分类目录下的政策性金融。归属在不同的分类目录下,才可以享受指定的金融优惠政策。区别于以往的传统金融产品,新兴的金融概念更强调环境约束和社会效益,有普惠金融的特点。金融工具本身的形式并没有颠覆性的改变,主要应用的金融工具,还是贷款、债券等常见的金融产品,只不过经过分类和标准的认证后,被冠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或者蓝色贷款、蓝色债券等。因而,这三种金融不能称之为新型的金融工具,更恰当的方式是看做新的金融工具分类标准。
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蓝色金融都离不开配套政策的支持
金融工具原本是一种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方式,是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在没有政策的干扰下,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通常不会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外部性问题。因而这种传统的金融模式尽管经济上回报丰厚,但是环境上却不可持续。然而,金融机构并不能仅仅通过提高道德标准来改变传统金融的运营模式,若仅仅依靠《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或者《蓝色经济产业目录》等方式进行约束,显然也无法解决相关产业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成本难题。因而,各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金融的政策措施。比如,在支持绿色金融的货币政策工具中,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日本银行已经推出了支持气候转型的再贷款(ClimateResponseFinancingOperations),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已经在其资产购买计划中纳入了关于资产的气候风险评估因素,有些央行正在考虑将绿色低碳资产纳入合格抵押品。
在支持绿色发展的财政政策工具中,许多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为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提供了补贴、担保、贴息等支持措施,北欧和其他几个国家实施了碳税,将环境成本内部化。欧洲、中国、韩国等约30个国家和地区则采用碳交易机制,通过碳市场来为碳排放权定价,使环境成本内部化,激励企业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此外,各国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和工业减碳的行业性政策和补贴政策也有力地支持了绿色低碳转型,很好的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而扩大了绿色金融的影响力。
同样的,作为政策性的金融工具,转型金融和蓝色金融都有类似的政策需求,脱离配套政策的支持,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转型风险和海洋经济中的不确定的环境风险因素,将缺乏基本的保障,无法解决融资难题。其高成本低收益的项目特征,也会在缺乏配套政策的推动下,变成金融机构决策的难题。通常,这类型的金融产品是不能脱离顶层设计而独立存在的。因而在金融机构实施之前,应该有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比如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标准、碳排放标准等。
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蓝色金融的发展应加快顶层机制设计
综上所述,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蓝色金融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区分了资本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使金融资本的投资模式更加的专业化。从本质上说,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蓝色金融实际上都是围绕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而应运而生的政策性工具,应当对实现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做出相应的贡献,通过政策和市场双重引导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因而,从国家层面理顺政府、产业、金融机构的关系非常重要。在严谨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引导下,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蓝色金融或其他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实现其本身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件:
1.绿色金融”火了,“蓝色金融”又是什么?,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8513374
2.青岛银行:制定全球首个蓝色资产分类标准,支持蓝色金融发展,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220079161136708&wfr=spider&for=pc
3.央行副行长宣昌能:目前已初步明确了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817600232851010&wfr=spider&for=pc
4.蓝色金融启航为海洋经济发展添“金动力”,
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yh/shd/202206/t20220628_249969.html
5.马骏详谈转型金融:明确界定转型标准,避免“假转型”出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969192179726117&wfr=spider&for=pc
6.蓝色金融实践与海洋产业投融资支持目录研究,北京绿色金融研究院,
原标题:《绿色金融、转型金融、蓝色金融对比分析》